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四十一、牛刀小试(3/3)

作者:何事公
境界,而非浅显的心就是理、心等于理。

“于实言之,孔子乃国人公认之圣人,其在世时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后世更是被封为‘至圣先师’,以为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就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据《论语》记载,他曾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圣人有喜有惧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圣人有怒也;‘颜渊死,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是圣人有哀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圣人有乐也。孔子言行一一俱在典籍之中,随时可以查核。怎么能说圣人没有喜怒哀乐呢?

“晋代王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并非无情、无喜怒哀乐,而是有情却顺乎自然、合与天理。《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公叔子‘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结果别人以讹传讹,变成了公叔子不言、不笑、不取。‘圣人无喜怒哀乐’也是如此,圣人顺应自然而动情,而且‘乐而不霪,哀而不伤’,所以别人很难察觉,看上去他就像寂然无情,结果最后以讹传讹。

“今天我们力辩‘圣人有喜怒哀乐’,一方面是要正本清源,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要把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处理得就像苏轼写章一样,‘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达到悠然自在、乐未央的境界。谢谢大家!”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