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五章:真乃仙种也(3/4)

作者:步惊俗
朱棣已走出狂热,头脑恢复清明。

他转过身,伸出右手拍在郑和左肩上,沉声道:“郑和,绕大地航行一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需要探索航线,朕估算用时不会低于五年,但朕多给你一年的时间,六年之后,朕希望能见到玉米、甘薯、南瓜等海外作物。”

“微臣领旨,谢陛下恩典!”

郑和当即屈膝跪地,给朱棣磕了一个头,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跪拜大礼。

“朕准你三天假,回去好好想想航线的事,正所谓集思广益,你这次可以多招募一些有航海经验的老手。”

朱棣接着吩咐道。

“谢陛下。”

郑和俯首再拜道。

朱棣道:“你先下去罢。”

“微臣告退。”

郑和躬着身退了下去。

目送郑和离去之后,朱棣转过身,用眼神示意朱高煦坐下说话,随即接着说道:“朕打算把京师迁至北都,你怎么看?”

永乐元年三月,礼部尚书郑沂等官员上奏,称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皇帝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于是,朱棣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都,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都,被强令迁入北都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

“父皇,儿臣觉得可行。”

朱高煦恭声道:“不过,若此时就迁过去怕是不太妥当。一是原王宫规模不够,二是从江南转运粮食过去路途遥远,费时费力,三是北方还有游牧部落未肃清,四是东北还有未臣服的女直部落。”

“那你认为什么时候合适迁都?”

朱棣觉得有道理,认真的问道。

朱高煦答道:“一是新都城建好,二是肃清北方与东北的不服势力,三是河套地区与辽东地区出产的粮食除了可以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可以供应北都上百万人口之需。”

“而营建新都、肃清不服、扩大垦田量这三件事可以同时进行,结合我大明如今的综合国力,儿臣觉得,十年之后,差不多就是迁都的时候。”

“嗯,言之有理。”朱棣抚须道。

永乐三年,十一月初三。

“今天早朝,朕要讲三件事。”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俯视着堂上一众王公大臣,高声说道。

“第一件事,营建新都城。朕打算把京师迁往北都,因此朕要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巍峨宫殿,来彰显我永乐盛世之辉煌。此事,交由户部来操办。”

“陛下,臣身为户部尚书,有些话不得不说,请陛下见谅。”

郁新躬身出列道。

“说吧。”

朱棣朗声道。

“启禀陛下,为了筹备朝廷的第二次出海巡洋之举,如今光是制造宝船与招募水手,就已经花了一百多万两,再加上供应出海官兵的物资,所需费用不会低于两百万两。”

郁新苦着脸道:“此外,编修《文献大成》,处理江南水灾,为西北大军筹备粮草,这上上下下都需要银圆、金钞。而今,陛下又要在北都兴建皇城,臣掌管的户部实在是难以供应的过来啊!”

“朕要说的第二件事,正是解学士主持编撰的《文献大成》。此书编撰的进度朕已做了解,目前那里面收集的书籍还是太少,涉及的内容仍过于狭窄,皆为儒家思想、孔孟之道。”

“朕上次就说过,我中华数千年历史,就那么一点文化精华么?法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皆可以编进去啊!”

朱棣没有直接回应郁新提出的困难,而是就《文献大成》之事说了一番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我当僵尸这些年 随身带着帝**队 君生我已老 红警之索马里 大宋风月 亿万豪门:绝宠鬼眼娇妻 天价婚约:老婆大人要听话 我即天意 超级主角系统 我创造的精灵太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