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元末战乱时期,等到他长大时,大明已经建立,中原大地上已经恢复华夏衣冠。
因此,开创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高喊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刚立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对朱棣的影响极大。
可以说,这位藩王出身的大明第二任皇帝,也信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华夏至上”之理念。
“高煦所言极是!看来,这大荒南洲是一块宝地啊!”
朱棣抚摸着地球仪,目光盯着大荒南洲道:“不知朕这辈子可有机会去那看一看?”
朱高煦又道:“父皇,据儿臣翻查古籍得知,在那里,除了甘薯、玉米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适合种植在山地或贫瘠之地的农作物——南瓜。”
“南瓜可以煮着吃,炒着吃,烧着吃,蒸着吃。还可以晒干成南瓜干,研磨成南瓜粉做馒头吃。”
“此作物的生存能力极其顽强,即便是在马路边上胡乱丢几颗种子,也能生根发芽,而后开花结果,并在成熟后长出巨大的瓜果!”
“其亩产量比甘薯还夸张,种植普通的南瓜,每亩可以收获三千斤左右,若是种植高产品种,每亩至少能收获四五千斤,而若用支架将其吊起来,且控制好养护条件,及时补水补肥,则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万斤以上。”
“亩产上万斤!?”
朱棣、郑和皆心头一震,像是在听朱高煦吹牛一样,有些不敢相信。
朱高煦信誓旦旦道:“即便是贫瘠之地,种植普通的南瓜,每亩也可以收获三千斤左右!”
“真乃仙种也!”
郑和惊叹道。
他本能的选择相信朱高煦的话,毕竟在朱高煦指点之下,墨巧司这几年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
比如,自行车、杜仲胶、香皂、千里镜、水银镜等等,有许多过去存在于神仙传说之中的神奇之物,都在朱高煦的指点下被墨巧司发明创造了出来。
若不是许多东西的实用性还不够稳定,恐怕皇家商行早就为朱棣赚到了足够修建两座新皇城的钱了!
在郑和的潜意识里,朱高煦可以比肩鲁班,若他第二次出海回来之后,能顺利把仙种带回大明,那么数百年之后,朱高煦很可能会被后世之人尊崇到比肩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地步。
因为朱高煦指点他找到“仙种”的功绩,将会福泽百代、千代,乃至万代的华夏人!
“高煦,朕有些好奇,为何偏偏是你从古籍之中发现了这些海外的作物?莫非,这是天意!?”
朱棣非常诧异朱高煦竟然能从古籍里翻出来那么多的东西。
可惜朱高煦没法解释。
其实朱高煦很想把他穿越者的身份告诉朱棣。
不过,朱高煦觉得眼下还不是时候,他再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向朱棣坦诚一切。
可能是十年之后,或者二十年之后,也可能是朱棣临终之前,恰逢两人诀别的时候。
“父皇有所问,儿臣不敢不答。”
朱高煦恭声道:“儿臣之前查阅历代研读《山海经》的古籍,从中推演画出了大九洲舆图,同时也从那些古籍里得知了海外大洲上生长着一些与我中华不同的农作物。”
“由于不确定这些记载的真伪,故而上次郑和出海之前,儿臣没有向父皇提及。但郑和首次出海回来后,确定了大九洲舆图的准确性,因此儿臣觉得郑和第二次出海的话,可以试着去寻找古籍里记载的那些农作物。”
“你有心了。”朱棣颔首道。
顿了顿,他望向郑和道:“郑和,你此次出海,责任重大,务必慎重!”
“微臣懂得,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慎之又慎。”
郑和躬身道。
此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