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都得不到,更不知道各种计划到底还有没有进行下去,心里没底,又饥又渴,又是体况不佳,不是靠着精神的力量,空都坚持不下来,可是那又怎样,三年不见一枝梅,照旧挺过来,四年浪迹天涯,照旧知足常乐。
盯着那高高在上的箭楼,徐秀道:“完成这一桩子事,是生,再干十年,殚精竭虑,为我所求的世界扶上马送一程,是死,身首异处,若有回家的日子,就要与一枝梅杨帆海外,从此不在踏入大明地界。”
讲不出口,不代表他看不见,听不见。
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书生围着他的囚车慢慢行进,有些人对他顶礼膜拜,有些人对他哭喊嚎啕,让徐秀感动之余,心中也有不解之感。
自问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对他如此推崇,细细想来,倒也猜到了几分。
人靠衣装马靠鞍,名声的道理同样如此,若无有七十二贤三千门达替孔夫子传播,恐怕他也没有什么大名声,虽然不敢和至圣先师相提并论,用作一个比拟倒也合适,自问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那些听闻他学,从而决心跟随的人们会替他做宣传。
什么时候双亲永感下刻苦研读,拜入鹤滩公名下觉醒无君之思想。
是,在世人的眼里,徐秀的无君之学,想必就是来自于鹤滩公的影响,毕竟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能够提出这种东西,十分的大胆,神童都不止。
其后当街与刘瑾斗殴扬善,来在江宁为官,一桩桩,一件件,通过有心人的口,传播进了寻常百姓家,也造成了这一个既成事实。
徐秀艰难的平举双手往上抬,跪我何来,使不得。
长街之上,前有百姓扫地净街道,后有书生相伴左右,口诵徐秀章。
锦衣卫、五成兵马司、顺天府衙门,诸多差役站立两旁。
刀出鞘,弓上弦,他们的神经,十分紧张。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