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0章 再邀日军(2/4)

作者:古龙岗
,是兵变!

1878年,也就是明治11年8月23日夜晚。东京竹桥近卫炮兵营。队长宇都宫茂敏和深泽巳吉在睡梦中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俩人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冰冷的战刀已经斩断了喉咙。紧接着,200多名近卫炮兵和陆军在军营里放了一把大火,映红了东京的天际。

这拨儿军队非常有组织有纪律,这边火烧的正旺,那边又有90个军士拖着大炮跑到明治维新的大功臣,大藏大臣大隈重信家门口放了几下,然后,可能是觉得只打大臣不过瘾,这些军士又拖着炮向当时的临时皇宫赤坂挺近。

不过,此时已经升任陆军大臣的山县有朋在听到炮声之后已经率领士兵赶来了。很快,就将那些实心眼儿,只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天皇陛下能给自己做主的,一见到政府士兵就主动束手就擒的兵变军士们给抓了起来。

可是,这些士兵根本就不能理解山县有朋的愤怒。这位陆军大臣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机会,直接下令将带头的55个人枪毙示众,其它随着凑热闹的也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可是,身为天皇的“近卫”军,这些兵士为什么要造反呢?而且,这可是炮兵啊。在19世纪中后期,炮兵,尤其是近卫炮兵,那地位跟后世中国的二炮官兵也相差仿佛了,甚至还要更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呢?

说到底,都是因为一个字:钱!

这场叛乱的起因在于日本军队里的贫富分化太严重。当时,被杀死的宇都宫每月工资是100日元,而最下级的炮兵只能拿到2日元30钱。从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看,一个下级炮兵的薪水还没有一个民工挣的多。能不造反吗?不信?不信你让一百多年以后的二炮士兵每个月只拿200块钱试试。

竹桥事件给了山县有朋和时任内务卿,实际已经是首相的伊藤博文很大的打击。他们发现,原来通过募兵制找来的兵和原来的私兵不一样,居然会造反。而当时的政治形势又特别紧张,再过两年就要实行议会制了,西乡隆盛是已经死了,但他的支持者还有不少。那些小西乡们也知道武力造反行不通,纷纷改行搞起了政治,鼓吹什么自由民权,到时候在议会里面肯定少不了。这样一来,到时候议会万一被这拨自由派给把持了,指挥军队打回来怎么办?

于是,山县有朋想了一个主意。他提出把军队的统帅权从议会,政府那儿出来了,直接交给天皇……而这么做,他给明治天皇,还有伊藤博文等人所陈述的理由则是不能让国内政治左右军队。

就这样,到1878年12月5日,原来只是陆军省的一个局的参谋局从陆军省出来了,成立了参谋本部。参谋本部直属天皇,这样天皇就不必向太政大臣(相当于后来的首相),陆军卿,海军卿咨询,只要有参谋本部帮忙就可以直掌军队。

而除了制度上的改变之外,为了控制军人的思想,山县有朋又捣鼓出来了《军人训诫》等三本书,要求日本军人要绝对忠诚、绝对勇敢、绝对服从。

……

可以说,参谋本部的确立,意味着军政和军令的分离,说严重一点,意味着政治和军事的分离。可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平时的国防还是战时的作战,都要求政略和战略的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参谋本部的简直就是一种倒行逆施。这也是那些反对者们对此进行攻击的最大理由。

山县有朋自己也很清楚这一切。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至于原因,就是因为这么做是“倒行逆施”。

当时的日本政府正为巩固统治基础而闹心,听着几乎天天都有传来的叛乱消息,已经够焦头烂额的了,最怕的就是反叛势力和政府军勾结起来。现在军队自己说不参与政治,那是求之不得。就算有人看出来了那又怎样?明知是毒药,只要能解渴,不还是要喝,即所谓“饮鸩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