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并非是制约一个帝国扩张脚步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实际上对于华夏来说,没能走上对外的征伐路线,最重要的因素,依旧是『人』。>
『西域利害,自孝武起,大汉各便是争执不定,尤其是孝光武之后……』>
斐潜说了一个开头,忽然停了下来,然后忍不住自己上方看了一眼。因为在斐潜刚才说话的时候,他心中似乎升腾起来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像是东汉自光武之后的皇帝忽然都莅临左右,或侧耳旁听,或是怒目瞪眼一般,让斐潜不由得有些发毛的感觉。>
『咳咳……』斐潜轻咳了两声,不再讲光武之后的皇帝如何如何了,『西域之难,非难于兵,实难于人也。诸位可有何见?但请直言之。』>
西域问题,或者说是边疆问题。>
其实不仅是汉代,所有王朝都会面临这个这个问题。>
贾诩笑了两声,『若说易,倒也极端易,直遣些官吏,夺了吕奉先兵权,押其来京就是。』>
庞统一旁嘿然,『文和何必试探?主公既召集你我三人于此,便为了求一长远之策,若仅是解决燃眉之危,便是庸人也知此法,又是何必赘言。』>
荀攸点了点头说道:『西域之变,既在西域之中,又在西域之外。观一地得失,乃为天下所先也。吕奉先自诩了得,上无君主,藐视律法,当有此祸。然古往今来,仅吕奉先一人乎?春秋郑伯又是如何?其事不广为人知乎?其果不扼腕而叹乎?奈何今如是!』>
贾诩哈哈笑了笑,『既然如此,凡俗之策就不必谈了……嘿嘿,今日不妨且论,郑伯克段何其多也!』>
春秋,有的人可以在其中看到权柄,欲望,放纵,有人看到了军事政务,但是也有的人看到了只想要睡觉。>
东汉处理西域问题的方法,其实和其他后续的封建王朝基本一样,换就完事。>
真的就是换了,就完事?>
很显然,并不是。>
那么归根结底,为什么换了人,甚至可以是从上到下里里外外全数都换掉,依旧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前仆后继?>
其实很简单,人换了,权柄没有换。>
人换了,制度没有换。>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治标不治本,野草吹又生。>
也有人想当然的说只要军队里面有政委,就像是大熊一样安排就成,但是实际上大熊已经用他亲身经历,以及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了,政委不是万能的,政委一样可以腐败和叛变……>
『边疆之事,需慎之又慎。拘谨太过,将令之不达,军务亦不畅。』荀攸说道,『若是放任,又是易生吕奉先之属,稍失辔?,便是祸乱。故某之见,越是偏远,越需直监,将领虽有临时处置之权,然需事后上禀。若此可慎行之,当免大祸。』>
荀攸的建议是约束在外将领的权柄,至少要在行事之后,要上报审核。>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是一句老话。>
这句话,原先是因为信息传递不顺畅,所以前线的将领必须要拥有比较高的自由度,并且前线作战讯息万变,若是按照后世某个封建王朝似的,什么对阵策略,作战模式,都是由后方的文官,亦或是君主制定的锦囊妙计来定,不到什么时候就不能打开什么的,这样做法,对于将领的约束是强了,但是导致的恶果,则是更加可怕。>
对于西域,或是类似于西域的问题来说,自然是需要约束和控制,但是一味的追求对于武将的约束和控制,必然会束缚华夏前进的脚步。>
因此荀攸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