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396章 人口大掠夺(2/3)

作者:
让人惊艳的繁华气象。何况,齐鲁大地原本也不是什么荒僻的地方,否则后世的大诗人杜甫也不会发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感叹了。时值五月初夏时节,登高远观,齐鲁大地一片郁郁葱葱,望不尽的天光山色,如同一块巨大青翠玉石,远远与天海融为一体,一眼望去,让人有种呼吸顿止,物我两忘的感觉。李翊看了看身边的泰山泰山丁原,问道:“青州黄巾由来已久,泰山与青州近邻,却有如此繁华的景象,建阳兄,你可知其中缘故?”丁原思考了片刻,这才答道:“其中原因甚多,一时难以尽述,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地势和人文……”泰山郡内多山,北有泰山,东有临乐山,南有蒙山,这是主要的山脉,其他数得上名字的高山,四面分布,足有数十座之多。群山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群山之间,是大片的丘陵,算不上什么天堑,但也极大的增加了大队人马行军的难度。泰山郡虽然很大,却只有中部泰山脚下,至东北部的莱芜,即汶水流域的长条形地带属于平原,也是菁华之所在,其他地方都是真正的穷乡僻壤,没什么油水可捞,黄巾自然不会有大举出动的兴致。而莱芜与青州的齐国接壤,齐国是青州治所临淄所在,是青州相对最为安定的地方。正因为这几层屏蔽,所以,泰山郡虽然地处要隘,却一直没有经受过太大的战乱。除了地理方面的因素之外,泰山本地的人文也是重大因素之一。齐鲁之地是孔孟之乡,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民风彪悍的地方。《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齐带山海……民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持刺劫人,就是持刀劫掠,做没本买卖了,由此可见,后世山东响马的历史,是悠远流长的,在太史公的时代,就已是大名鼎鼎。所以,青州贼虽多,但泰山贼也不少。而且泰山贼跟青州一盘散沙的情况不同,他们是有统一的头领,接受统一号令的。同样是贼,但有组织的肯定比没组织的厉害,泰山贼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泰山郡东部,起到的屏蔽作用,比高山丘陵还大。“泰山贼?他们不是黄巾?”如何区分黄巾和各地的贼寇,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李翊一时也搞不太明白。“不但不是黄巾,而且应该算是朝廷的正规军,比如啸聚蒙山一带的臧霸、孙观等人,他们占据了琅琊国的开阳,拥兵数万,徐州陶使君就加以招抚,保举霸为骑都尉,任由其在琅琊国自行其是,俨然与诸侯无异。”“除了臧霸、孙观这些已经成了气候的,各地零散的山贼还接受募集,济北相鲍信那两万大军,就是这么募集而来的。丁某听说,当日鲍信招兵离境后,泰山郡内气氛为之一清,许久不见盗匪,几乎达到夜不闭户的境地……”李翊听得津津有味,不到实地到某个地方走一走,深入了解,就不会知道这些地方的特殊情况。泰山郡依靠本地的贼,挡住了外地的贼;徐州的陶谦则依靠外地的贼,挡住本地加外地的贼,同样都保得一方平安。这些贼,自己是不是也能利用呢?臧霸、孙观,在历史上似乎没什么名气,但依照丁原的说法,陶谦任由此人占据了琅琊国,还加封了官职,似乎也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呢。正沉吟间,前方的队伍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李翊循声望去,远方,泰山巍峨雄伟的身影雄踞天际,让人为之气夺。士卒们的欢呼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美景,而是因为目的地就在眼前,漫长的旅程,终于结束了。奉高城,位于泰山以东四十里左右的地方,处于泰莱平原的最中心。此地三面饶水,东面是瀛汶河,南面是牟汶河,西面是石汶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泰山郡最富庶的地方。当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因此命名奉高,并在此建立了行宫和明堂,多次在此地驻留。正因如此,这个本来没什么名气的小县城,才一跃成为了大汉王朝东方的名城,甚至有过东方第一城的的美誉。得到李翊跟公孙瓒的大队人马到来的消息,奉高城一下就陷入了沸腾,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涌出城门,翘首以盼,大有万人空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