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80章 崇祯和皇太极(2/4)

作者:物语000
给即将滑落的大明王朝踩刹车,而皇太极也是继承努尔哈赤基业想要再进一步。

如同竭尽心力在拔河,二人隔空发力,最终将那个时代彻底撕裂。

天启二年,13岁的朱由检被封为信王,5岁丧母,10岁丧父的他虽然性情孤僻,缺乏安全感。

但他却刻苦学习,不仅擅长书法、诗文,而且还擅长弹琴,内心脆弱的他从来没想过将来会继承皇位。

由于生存环境所带来的恐惧、孤独,使其防范意识极强,甚至生病都拒绝服用宫中药物。

这种性情让他急躁而又脆弱,在日后处理重大事务时,从一个极端转移到另一个极端,由此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古老命题。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十二岁丧母,自幼随其父兄出兵打仗,得到了良好的前线历练,心智非常成熟。

24岁时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并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由于处事稳健,智勇双全,在当时就是个“人皆称道的人”。

从经历来看,朱由检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缺乏对外界的了解。

相反皇太极的成长环境要艰苦一些,但皇太极却在父兄的影响下,迅速得到充实的成长历练。

崇祯却形影孤单,真正的孤家寡人,可以说,在个人性格和出身及面临的环境,让崇祯朱由检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18岁这年,朱由检在危机四伏中仓促继位,此刻大明已经内忧外患,气息奄奄。

出于强烈的对大明王朝的责任感,对其最恰当的词汇就是一个急字,他想通过自己的振作全面挽回大明的悬崖颓势。

继位不久他就下令:

“诸臣服饰袖长不得过一尺,宫中尽撤金银等器,俱用陶器。”

并对全体臣僚下发谕旨不得擅自使用金银。除了大改作风外,崇祯本人成了明朝继朱元璋外的第二位最为勤政的人。

他经常因为召见大臣“面决庶政”而忙的吃不上饭,有时到了深夜他还在处理国政,他与大臣商讨朝政终席无倦容,一生从无节假日。

皇太极于天启六年继承汗位,时年35岁,比朱由检早一年继位,虽然继承了汗位,但皇太极对拥戴他的三大贝勒颇为优礼。

每当朝会举行盛大庆典时,皇太极都会把三位哥哥摆在与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面并列为坐,可知其称帝之初地位并非如何稳固。

在不久发生了莽古尔泰“御前拔刀”,皇太极得到支持后,才将其革去大贝勒爵位,最后在圈禁十年后死于禁地。

第二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明智选择下,皇太极正式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改为自己“南面独坐”。

由此,皇太极才成为能够全面支配八旗各主的权威人物。

虽然二人均十分努力,但崇祯的成效却大打折扣。相反,皇太极不断稳固权威后,将满洲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度。

崇祯与皇太极都是明朝末年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们在用人和军政谋略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急躁的性格和面对大明官僚机器整体素质下沉的情况下,他对文武官员越来越缺乏信任。

崇祯认为,内臣都不堪使用,不得已大量启用宦官,对于使用宦官内臣,崇祯也说出了不得已的苦衷:

“文武各官,朕未尝不信用,谁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诿饰,不得已差内臣查核,原出一时权宜,若是差来不行,差他做什么?你们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

当时对于皇帝使用宦官的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