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九章风月繁华(2/3)

作者:宇十六
主事,甘越在太常寺任令史,这些人大多处在六七品官阶厮混。

这些人都是门阀子弟,身后有家族支持,又是国子监所出,朝廷每年选官会优先他们,即便如此,仍是僧多粥少,难以谋到称意的官职。

桓玄篡立楚国,所用多为其家族、姻亲、亲信以及荆江子弟,门阀子弟入仕变得艰难起来;等到刘裕逐走桓玄,对寒门庶族中有才之人加以任用,从门阀子弟中分走一杯羹。

这些国子监出身的官员,原本磨勘三五年皆能得到升迁,或是外任为官。

如今京中升迁不易,外任的方镇掌握在刘裕、杨安玄等刺史的手中,京中官员想求外任也溂陶平、甘越等人入仕已有多年,感觉升迁艰难,与同窗相聚时免不了牢骚满腹,就有人提及两人当年与杨安玄关系不错,怂恿他们何不前往襄阳找个出路。

两人当时就有些意动,只是担心雍兖之地与秦魏接壤,若被委任在边陲为官,恐怕有生命危险。

在经历过桓玄篡位、刘裕抢夺建康,京城似乎也变得不太安全,两人在一起时又开始谈论是否要前去襄阳。

等到杨安玄再度战败魏师,逼迫秦国归还上洛、弘农两郡,声望已是如日中天,与刘裕两人并称双雄,成为大晋的两根擎天玉柱,陶平和甘越都下定决心前往襄阳投奔杨安玄。

私信还未寄出,得到消息杨安玄年后将入京朝觐,两人大喜,打定主意等见到杨安玄后提出前往襄阳任职。

人同此心,杨安玄还在进京的途中,与他在国子监相识的同窗纷纷托陶平、甘越向杨安玄谋个差使,如今杨安玄名为雍兖刺史,明眼人皆知司州、梁州也是他说了算,谋个郡守不易,但要做个主簿、县令还不是一句话。

县令虽只有六品,但却是百里侯,比起京中六品被人喝斥快意得多。以前雍州是百战之地,民不聊生,如今雍州富庶超过三吴,襄阳西市、勾栏天下闻名,儒教、佛学兴盛,俨然是片乐土。

这段时间来寻陶平和甘越的人不少,陶平既是高兴又是生烦。丹阳陶家随着父叔辈的逝去开始没落,堂兄陶渊明是家族中的佼佼者,家族对他寄以厚望,期望能给陶家带来重兴的机会。

去年三月,堂兄陶渊明被召为建武将军刘敬宣参军,九月任彭泽令,十一月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归隐。

家族的期望转落到陶平身上,这让原本纵情声色的陶平感受到了压力,前往襄阳的心思坚定起来。

酒至半酣,有人迫不及待地在杨安玄面前提出想前往襄阳任职之事,杨安玄微笑道:“诸君想去雍兖任职,愚欢迎之至,今日不谈此事,只论风月。愚在京中还有些日子,诸君若有意不妨到愚所住的小长干家中细谈。”杏娘闻听,笑道:“玄郎君,你是天下闻名的词曲大家,可是忙于征战,可知京口淑兰院久无新词出现了。”自成为雍州刺史后,杨安玄无力顾及京口淑兰院。

苗兰得知杨安玄成亲后,与北府军校尉陈坚成亲,婚后不再抛头露面唱曲。

至于胡原,早在两年前便已娶妻生子,经营着京口的两家面馆。淑兰院只剩下韦淑和徐旋夫妇打理,原先还有何谦照应,桓玄斩杀北府诸将,何谦亦被斩杀。

淑兰院没有了后台,被同行欺压,生意大不如前,全靠杨安玄留下的新曲支撑。

韦淑当然也找不少人写过曲词,但这些人所写的曲词如何跟杨文抄公相比,及至新曲用完,淑兰院生意一落千丈。

韦淑让徐旋前往建康求新词,可惜杨安玄征战在外,徐旋并没有见到,只得留下书信回返京口。

杏娘的话让杨安玄想起徐旋留下的信,信中韦淑有意将淑兰院移往襄阳,随着勾栏的出现,襄阳成为时尚的发源地,这样既有杨安玄照应又不愁新曲,两全其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