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3章 忧喜心忘便是禅(2/3)

作者:篱下采菊
僧而去。娘娘切记,心平则气和,心静则灵慧。若心中有佛,便不拘身在何处。”  他说着,便又转身离去。道:“娘娘珍重。”  轻颦对着他的背影问道:“你去哪里?”  他并未回头,只道:“萍踪浪迹,四海云游。”  自此以后,轻颦便不肯再见朱棣一面。她只让人递了一封书信给朱棣,将玉贵人的孩子连同百卉公主,一并交由了庄妃抚养。她只以长乐宫为佛堂,日日闭门谢客,专心礼佛诵经,不再过问尘世之事。  光阴飞逝,转眼经年,不知不觉间便已是几十寒暑。  永乐十九年(公元141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大火,尽焚毁。朱棣遂下旨迁都北平。又将北平改名为北京。自此,大明便以北京为京师,原京师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终于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在那里,有他最美的时光与记忆。在那里,他与轻颦月下相遇,他得到了此生挚爱,却也背上了一生的情债。  朱棣终于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当他御新殿、受朝贺之时,他已是个六十二岁的老者了。  朱棣戎马一生,得到了天下,却终未得到所爱之人的一句谅解。当他站在万人中央,俯视万国来朝的使臣之时,有谁,看到了他眼角眉稍的一寸凄凉。  孤家寡人!也许,他真的什么都不曾拥有过。  在北京的紫禁城内,朱棣专为轻颦营建了禅房,亦是轻颦的寝宫。宫名依旧为“长乐宫”。  朱棣记挂着当年,与轻颦初次相遇时,轻颦曾道:“尊者赏桂,隐者爱菊。自古以来,人各有志。我只觉得,我家小院篱笆外的那棵梧桐树便很好,宁静质朴、无欲无求。”他便又将轻颦老家庭院外的那棵梧桐树,移栽到了紫禁城长乐宫的庭院里。  当轻颦素衣脱簪驻足梧桐树下、凝眸出神时,她只摸着那粗壮的树干,对芷青与伊秋淡淡说了句:“我年幼时,便曾听人说过,‘人挪活,树挪死。’皇上一世英名,怎么竟忘了这个道理?”  她们二人不解何意,也未曾细问。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袭扰大明边境。四月,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  远征前一夜,朱棣又如常来到长乐宫。他站在庭院里,隔窗静静看着屋内轻颦的身影。那个依傍在青灯一旁,专心诵经的身影,依旧那样熟悉。这么多年了,朱棣早已记不清,曾有多少回,他都像今日这样静静伫立在院落里,凝视着她的身影了。  院中,朱棣月下的身影,与窗上,轻颦单薄的灯影,都是那样宁静,又哀伤。  这么多年,轻颦始终不肯见朱棣一面。今日,朱棣又来到了她的窗前,他明知她不会见他,可他还是来了。  不出所料,芷青从禅房内推门出来,施礼见过朱棣。轻声回禀道:“回皇上,娘娘说,皇上远征在即,她要为皇上诵经祈福,祝祷皇上平安回归。娘娘还说……”  芷青略作迟疑,吞吐道:“娘娘说,她本就是个言语无章、德行有亏之人,如今更是蓬头垢面、羞见天颜。娘娘着实不敢面圣,恐冒犯、冲撞了圣颜。还望皇上恕罪。”  朱棣闻言,并不答话,只依旧静静站着。  他默默站在梧桐树影里,安安静静的凝视着窗子上,她的身影。他是多么想看她一眼啊!可她终究还是不肯见他。  久久的凝视过后,他如往常一般,转身走了。离开了长乐宫。  曾几何时,他在月下的身影是那样丰姿伟岸。如今,他却已是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了。他是多么想再看她一眼啊,可到头来,他始终唯有顾影自怜!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4年),阿鲁台远遁,朱棣下令分兵搜抄,亦未见鞑靼大军的踪影。朱棣遂下令班师回朝。  七月,还师途中,至榆木川,朱棣病死军中。  是年,朱棣六十五岁。  消息传到京城后,举国哀悼。皇太子朱高炽即皇位。将朱棣与徐皇后合葬于天寿山长陵,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吱呀”一声门响,轻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都市最强仙尊 名将养成手册 智慧战神 西游:签到方寸山,被猴子曝光了 星际兽世:凶猛兽夫心思有点野 总有仙子对我图谋不轨 最强皇后驯夫记 锦绣农女:重生夫君求抱抱 别方,我手握物资扶贫一方 穿越之绝代皇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