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不计门第呢?
负责选拔人才的陈群没有象司马孚那样直言相谏,而是拿出了一套办法,那就是后来人们称作九品中正制或者九品官人制的制度:
一是,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中正,中正本身一般为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由司徒府任命。
二是,中正根据文化人的家世﹑道德、才能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大类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两种说法。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其中对道德和才能作出的评语,叫“状”,直接影响到被评人的前途和命运。
三是,重要人物中正亲自评议,一般人物由中正的下属评议。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直接根据:将被评人的所获品级与即将授予的官职品级对应,高的做官起点也高,反之,也低。
四是,中正评议人物三年一调整,三年内表现好的,随时升品,官职也随之晋升,反之,黜降。同时,中正的评价一锤定音,不允许更改,具有很高的权威。
虽然九品中正制规范了选拔人才工作,但是,身为累世大官之后的陈群,他在德才以外又加上家世,就不能说他是公正无私的。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等级森严,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作为士族之后的陈群,一定对于那些个曹操选拔出来的庶族们古怪的行为,不懂规矩的
做法早有意见了吧?过去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总会对失去的特权和利益耿耿于怀,充满失落吧。
因此,制定这一制度本身也就包含着压制庶族的味道。
但是,在陈群的心目中,也许各个阶层都按部就班,各行其道,天下就稳定和谐了吧?
十四、青龙二年
说了那么多的制度,估计大家都腻味了,今天继续说故事。
从太和5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4次北伐以后,大将军军师杜袭(在曹操建安20年公元215年平定张鲁以后就长期主持关中军务,说到此人,还有一个小故事:曹丕是太子的时候和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关系很好,但是杜袭说夏侯尚不咋滴,等曹丕继位以后,夏侯尚十分宠爱自己的一个小妾,可是夏侯尚的老婆是曹家的姑娘,曹丕知道了就派人把人家夏侯尚的小妾给绞杀了——你看他一个皇帝净管些啥事啊,夏侯尚打击太大了,整天是神情恍惚,几乎神经,等那小妾下葬很久了,还是思念的了不得,叫人把小妾的坟墓又扒开,还泪眼迷离的左看看右看看,撕心裂肺。然而,曹丕知道后却说:难怪杜袭说这家伙不地道,现在看来还真是滴……无语)、督军薛悌就对司马懿说,明年诸葛亮还会来的。
司马懿说:诸葛亮总共出兵了三次(占武都阴平那次他没算),二次去的是祁山,一次出陈仓,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我料想下次他肯定不再迂回到西北的祁山了,而是要直接东来,不过,他要来的话,估计要等到3年以后,等他储备好充足的军粮,才会来。
真的如司马懿所料,从太和5年到青龙2年(231到234年),魏蜀边境真的就整整平静了3年。
诸葛亮在汉中集谷练兵,司马懿也没闲着。他调来其他州县的农民到关中进行农耕,并于青龙元年,(233年)组织人力将汉时的成国渠重新挖掘,整修。《晋书·食货志》记载这一次施工说:“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千、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成国渠位于魏蜀前线,对成国渠的重修使得前线增加了数千顷的良田,直接解决了粮草问题。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代都对成国渠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