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九十三章 推演结算(上)(3/4)

作者:新手钓鱼人
李觉逝世,享年101岁。

【王淦昌】

【初始线】: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生于常熟,华夏原子能研究院院长,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华夏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水木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化名王京,参与了原子弹与氢弹的相关研发。

1959年,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这也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发现反超子现象。

1998年,王淦昌出行时遭遇车祸骨折,于同年12月10日逝世。

【副本线】:

受面壁者影响。

王淦昌在完成【太上】项目后调任原子能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在王淦昌与赵忠尧领导下,华夏物理学界在粒子物理方面取得了极大突破。

2004年,王淦昌逝世,享年97岁。

【赵忠尧】

【初始线】:

1902年6月27日生人,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华夏第一批学部委员。

1925年赵忠尧自东南大学毕业,1927年赴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从师密立根。

1931年,赵忠尧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没,五年后安德森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

1958年,赵忠尧负责筹建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并出任系主任。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

2020年前后,赵忠尧护送镭的谣言开始于短视频平台大行其道,大量自媒体乃至官媒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大肆传播,真正的功臣阎裕昌却无人问津。(这里再提一下,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从和水木的周广业教授专门为这事儿写了篇论文,发表在了《世纪》2022年第6期,标题叫做《1937年清华运镭者并非赵忠尧》,上头的内容比我之前科普的详细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副本线】:

受面壁者影响。

赵忠尧在完成【太上】项目后调任原子能研究所担任所长,与王淦昌、朱洪元等人共同对元强子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65年。

赵忠尧等人发表了第二篇论文,归纳出了51类基本粒子模型。

次年7月,盖尔曼与温伯格在元强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出了夸克味型,在数学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元强子模型的基础。

1969年3月。

特胡夫特发表论文,证明了元强子模型中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的逻辑,完成了超出微扰理论最低阶的计算。

1972年。

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发现了完整的夸克喷柱,证明了夸克存在,至此,元强子模型正式被物理学界视为了标准粒子模型。

次年,赵忠尧与王淦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由于国际形势以及兔子自身进行的风险评估,二人并未出国亲自领奖。

1999年,赵忠尧获得两弹一星勋章。

同年11月,赵忠尧去世,享年97岁。

“”

看着李觉、王淦昌和赵忠尧的推演结果,徐云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相比于陆光达和老郭,这三位在寿命上的变化倒是没那么大。

毕竟原本历史中他们都很高寿,原先轨迹中的李觉活了96岁,王淦昌活了91岁,赵忠尧活了96岁。

其中也就王淦昌去世的原因相对特殊一些,他是被自行车撞成了骨折然后元气大伤,没过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