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君子之约(2/2)

作者:陈邵轩
得锋利无比,随时有可能锲入建业。而君臣关系日益对立,首当其冲的就是炙手可热的荆州。

元嘉元年在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拓跋焘也在整顿军备。拓跋嗣可不像刘裕,埋几颗定时炸弹在龙椅下面(魏国也没有托孤这个习惯)。自拓跋焘即位那一天,就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控,拓跋嗣比之刘裕,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长处就是会生儿子。拓跋焘可比刘义符等人生猛得多,同样是“以兵发丧”,江东忙得团团转不说,还节节败退;差点被鲜卑骑兵玩死。

而拓跋焘和他的北魏不然。

魏始光元年,柔然趁拓跋嗣亡故,国主纥升盖率军六万,叩问云中郡(今内蒙古南部),攻占盛乐宫。消息传到平城,拓跋焘立即率“大军”亲征——来时太急,就带了两万多人。经过三天的急行军,魏军抵达云中。

双方列阵相对,谁也不敢擅自出击,仇视的目光刷刷乱射。

拓跋焘到底年少气盛,看到黑压压的柔然军,一种难以遏制的兴奋在胸中激荡。这种兴奋转变成实际行动,就成了拓跋焘一马当先,只带着左右亲信冲入敌阵。叔孙建正要大骂谁家的小子不长眼,结果到阵前一看,顿时泄了火,赶紧带人支援。

见到这副举动,纥升盖虽然不敢断定此人就是拓跋焘,不过肯定是条大鱼,于是急忙指挥部队靠拢,将拓跋焘团团围住,随着柔然人从四面八方汇集,拓跋焘“被围五十重”,比当年刘裕还夸张。

左右纷纷倒地,包围圈中很快只剩拓跋焘一人。面对柔然人的步步进逼,拓跋焘毫不惊慌,一边杀敌一边向叔孙建喊话,让他过来帮忙。叔孙建不敢大意,亲自带人来救,经过数次冲击,终于和拓跋焘“会师”。叔孙建面如土色,长伏于地,请求皇帝降罪,拓跋焘则大笑着地扶他起来,然后跨上战马,继续砍人。

有这样的主帅,有这样的皇帝,士兵们还有什么顾忌的?于是乎,魏军士气大振,大破柔然军,连纥升盖的侄子陟斤都被杀。纥升盖见状不妙,赶紧下令撤军,被鲜卑人赶上又是大杀一阵。

......

拓跋焘即位后的第一次军事考试结束了,用功读书的拓跋焘分数不低,满分。而柔然人则被打出了心理阴影,从此再不敢南下。(拓跋嗣一辈子都没解决的问题,被儿子拓跋焘谈笑间摆平了)

这是北魏新君的第一战,对拓跋焘而言可不是这样,他从十二岁起就在北境御敌,大小恶战不计其数,六年军龄毫无水分。

拓跋焘生于魏天赐五年(公元408年),就像年号一样,拓跋家这一年被上天赐予了一位家族新成员。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瑰异”,当时的皇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大胖孙子,“奇而悦之”,大声叫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有了皇祖父的鉴定书,拓跋焘在六个兄弟中脱颖而出,被拓跋嗣“重点培养”,送往战场历练。十五岁那年,拓跋焘被册立为太子,比没人疼的刘义隆自然幸福许多。

拓跋焘和刘义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仅年纪相仿,性格也很相似,甚至连结局都如出一辙,未得善终。上天似乎有意安排这两位年轻人过招,此后三十年里,两位冤家带着各自民族,开始了一系列交锋。北朝重武,南朝重文;北朝兵强马壮,南朝国富民强,南北相碰,迸发出一串串绚丽的火花,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

刘义隆不会知道,“拓跋焘”三个字对他意味着什么;拓跋焘更不知道,“刘义隆”三个字会给他的统一大业带来多大麻烦。两人就像两条向远方延伸而来的两条射线,向一个叫“隋”的点汇聚而去。

而现在,两条射线要靠近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回目录>> (快捷键→)
女总裁的专职司机 极度狂热足球 至尊仙婿九里 名剑天启录 希望的大英雄 无敌从魔教教主开始 贵妃如此多娇 上将大叔,狼来了! 护妻夫君不迟到 全球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