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百零二 暗潮涌动的塞外草原(1/3)

作者:雪遥
东汉末年,盘踞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乌丸,鲜卑,羌氐,林胡等等!在以后的故事中多少会和本书的主人公李凌发声一定的关系!既然前回说了天下诸侯的情况,也节我们也来说说它们吧!

先说历史上真实的情况,让大家有个基本的了解!而在本书故事的演义中,多少是会有些变动,所以不要诧异哦!

匈奴,汉末三国时期匈奴主要指南匈奴。灵帝时,南匈奴大乱,单于羌渠被杀,所立须卜骨单于不久也死。时值黄巾起义汉朝大乱,羌渠子于扶罗率匈奴军与白波军、黑山军联合,与曹操战于陈留。于扶罗死,其弟呼厨泉续为单于。建安七年,曹操攻匈奴呼厨泉单于,使之归附。从此扭转了“胡骑在界,张雄跋扈”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每部以其贵族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便监督。单于呼厨泉被曹操留于邺为质。五胡乱华时期,南匈奴的刘渊率先建立“汉”政权,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乌丸和林胡同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内蒙古草原一带),汉末其联盟瓦解之后,乌丸余众退入乌桓山与鲜卑山,从此乌丸、鲜卑之名见于史册,而林胡则沦落为一支弱小部落!乌丸与鲜卑一样,一开始受制于匈奴,汉末雄据北方,不断参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军阀斗争,曹操、公孙瓒、公孙康、袁绍都曾利用乌丸、鲜卑攻击过对方。建安初蹋顿向袁绍求和亲,在袁绍与公孙赞相持不下之际其出兵助袁绍击败了公孙赞。玩过游戏《三国志Ⅷ》以上版本的读者都可能有同样的体会,在江山未大定之前,乌丸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是动不得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出征乌丸,大破其众于白狼山,斩其首领蹋顿,主要原因是此人曾收留了袁熙,乌丸降者五十余万。余部亡走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自此,乌丸渐趋衰落,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融合于鲜卑。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汉末方与汉朝发生关系。此时鲜卑常与盘踞阴山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鲜卑族后代与匈奴的关系了。桓、灵时,鲜卑称兵五万,开始成为汉大患。后来由于鲜卑的内部斗争,对汉朝的侵犯开始减弱。

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兵数十万之众,占据今天的外蒙古一带草原;轲比能,拥军二十余万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一带。三个军事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强盛,《三国志*魏书》称“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其部落近边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原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钝,颇学文字”。蜀汉相争中,诸葛亮围祁山时,远结轲比能,促其引军屯北地石城,与相首尾,以扰魏北境,牵制曹军。

曹操对鲜卑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设鲜卑校尉以管理之。建安中,曹操定幽州。之后鲜卑三部相互攻伐。公元233年,轲比能统一了漠南。之后由于轲比能“怀贰”,幽州刺史杀轲比能,更立其弟。轲比能死后,兴起了拓拔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不断南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羌氐。羌,氐是对西北今甘肃、青海、新疆地区古代部落的统称,起源很早,由于地域相邻,所以羌、氐并称。西北部的羌人部落众多,分布很广,并往往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自东汉末年以来,羌主要居于凉、益二州,在汉末也参与了军阀混战。建安十八年,曹操因杨千万、阿贵与马超联合反抗,派夏侯渊灭阿贵,遣徐晃征讨陇县诸羌氐人。后刘备占领汉中,遣张飞、马超进占下辩,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