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六章:万寿寺徐宁论道 武英殿徐宁观书(1/5)

作者:顾知过
史书上对弘治的评价比较高,说他是中兴之主。但在徐宁看来,弘治是个好人,但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当了皇帝还要做好人,这纯粹是又当又立。

当然,弘治并不知道徐宁对他的评价。此时武英殿内熏香缭绕,已经开始烧起炭火,弘治拿起奏疏,又仔细翻阅,时不时地皱眉。

“报,陛下,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求见。”

弘治抬头笑了笑,道:“快快有请。”

不多时三人并肩而入。这几个人都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是大明真正的肱股,国之栋梁;见了弘治,三人一起参拜,君臣行礼完毕,弘治问道:“三位卿家,所谓何事?”

刘健走出一步,道:“有八百里紧急军情,据魏国公世子报,前几日,魏国公世子设计,在宁海大败倭寇,杀死上千人,俘虏数百人。”

“哦?呈上来我看看。”

刘健将奏疏呈上,弘治翻开看了看,笑着又合上。

谢迁道:“陛下缘何不喜?这等捷报,实乃罕见。”

“于乔,陛下肯定早已知晓此事。”李东阳莞尔一笑,替弘治解释。

弘治呵呵干笑两声,“果然什么都瞒不住宾之。我这里有锦衣卫的捷报,与你们所呈上来的有点不一样,你们也都看看。”命萧敬将奏疏送下去,三人传阅。

刘健看完之后陷入沉思,将奏疏递给另外两人,待他们三人都看过,个个沉默不语。两份奏报上的大体的事实没什么区别,关键就在细微之处。

按照锦衣卫的说法,此战之中,徐宁占首功。策划、设计、清除敌人暗桩,一桩桩,一件件,都与徐宁脱不了关系;但按照徐鹏举的说法,徐宁不过是出了一点小小的力,这计谋是他与崔光远、徐宁三人共同商议定下,至于清除暗桩,这才是徐宁最大的功劳。

“你们有什么看法?”

三人面面相觑,猜不透弘治的意思。刘健开口道:“不知陛下所说……”

“徐宁。”弘治道:“我大明国祚已百五十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你们看这徐宁是不是个将才?”

李东阳莞尔,立刻领会弘治的意图,道:“陛下,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这我知道。但眼下就有麻烦事。有功自然要赏,此事你们看该怎么赏?”

李东阳道:“徐宁今年年纪才十几岁。若是调往九边,太过刚烈;若是放在宁海,怕是浪费。依臣之见,不如调往锦衣卫,磨砺几年,再调往九边,之后方可成才。”

弘治听了不住点头,方才他一直疑虑的并不是奏报的真假——两份奏报大概情形相似,就说明事情是真的发生过,相信过不了几日,驿站那边就会传来台州知府的奏报。他疑虑的是该如何封赏。

徐鹏举的封赏,自然最大,这是毋庸置疑,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如此。其他人等也容易,比如崔千户,可以升任佥事,至于兵卒,则可以原地升级。唯独对于徐宁,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此时听了李东阳的建议,弘治精神一振,原本棘手的事情迎刃而解。这徐宁,恐怕他自己都未必能用得上,但是可以留给儿子啊。

“去,传牟斌觐见。”

弘治又道:“希贤,你看如何?”

刘健微微一笑,拱手道:“此计甚妙。”

弘治点点头,又问了问其他的国家大事,不久牟斌到,弘治将方才的主意一说,牟斌便道:“眼下宁波府有一个空缺的百户,不如将徐宁放在宁波?专笥刺探倭寇情报?”

弘治很满意如此安排,于是一道圣旨便飞快下达。

再说宁海县中大宴三天,众人都喜气洋洋,也有些家人遭了殃,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也有一部分人格外失落——那些私自下海的海商,这一群海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