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零二章 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1/3)

作者:短头发
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便是无比的血腥惨烈,为了一个九五之尊的皇位,兄弟可以反目父子可以相残。为了争夺皇位,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代价,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崇祯皇帝殉国之后,大明朝群龙无首早已乱做一团,各地实力派和各藩王都满怀心思,谁也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军事行动,反而一门心思的琢磨着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皇帝出来。

时局纷乱,崇祯皇帝立的太子和永王、定王下落不明存亡难料,惠王、桂王等远在千里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分别是福王和潞王。

福王乃大明神宗的嫡孙,大行崇祯皇帝的堂兄,算是大明朝的嫡亲。但这位福王的名声不怎么好,各种乱七八糟的破事太多,所以大多数人都比较看到潞王。潞王的名声不错,辈分也很高,包括钱谦益、吕大器名流在内的很多人,都比较拥戴潞王,这就是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江南小朝廷的“立嫡”“立贤”之争。

史可法是“立贤”派的重要人物,作为清流中人的文秀之和孙启功自然为史可法马首是瞻。

作为荡虏军的监军,文秀之和孙启功希望李乙丑能够站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潞王。

有了荡虏军的支持,“立贤”派的资本就会变得更加雄厚,若是能真的把潞王推上大明皇位,这份拥立之功是绝对跑不掉的。

可惜的是,李乙丑依旧死死抱着崇祯皇帝这面金字招牌,始终表示荡虏军仅仅只效忠于大行崇祯皇帝。这份血诚之心当然值得称道,可崇祯皇帝终究已经死了,对一个死人效忠,是不是太迂了些?

“李将军的血诚之心秀之佩服的很,只是大行皇帝殉国,国朝不能无君,终究要有人登基坐殿。哪怕是为我荡虏军的将来考虑,也应该有所表示……”

崇祯皇帝一死,连个效忠的对象都没有了,荡虏军已经彻底成了李乙丑的私人武装。但终究还是文秀之和孙启功在,至少从名义来看,李乙丑和江南清流走的很近,而东林党人也把荡虏军看做是自己的军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乙丑就应该振臂一呼,率领完全荡虏健卒表示出对“立贤”派的支持。

现在要是不支持的话,岂不是少了一份拥立之功?

“文兄,我知道你也是为了咱们荡虏考虑,是我给兄弟们争一份天大的好处。”李乙丑的面色之间颇为沉重,犹豫了好半天才有些无奈的说道:“可是你仔细想过没有?不管是福王还是潞王,就算真的当了皇帝又能怎样?他们本身就不是正统,又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作为后盾,就算是顺利登基了,还能真的重振朝纲?左右也不过是被权臣摆弄的傀儡而已,这份拥立之功,咱们不要也罢。”

文秀之面色一呆,良久不语。

崇祯皇帝大行殉国之后,若是当朝太子能够来到江南,哪怕不是太子而是永王或者定王也可以,都是崇祯皇帝的骨肉,拥有天然的法理和正统,至少还从名义上把破碎的河山整合起来。但是福王和潞王,他们有这样的基础吗?

没有了正统地位和天然的法理支持,就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更重要的是福王和潞王这样的人选都是被别人捧上去的,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力,就算真的当了皇帝,也不过是汉献、后主之流的傀儡罢了。

这样的皇帝,能给荡虏军带来什么好处?

“立贤也好,立嫡也罢,不过是那些人争权夺势的把戏。文兄最好劝一劝史大人,不要掺和到此事当中,免得徒增烦恼。”李乙丑目光坚定,看着操场上那一个个整齐的方阵,看着万千荡虏雄兵健卒,深有感触的说道:“乱世将至,握在手中的实力才是根本。我荡虏军一路走来,能有今日的局面全都是凭着一手一脚打拼出来,从未依靠外人,以后也不会。江南那边,就让他们争去吧,我才懒得掺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