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四章 自由心证(1/2)

作者:雁回还
王允就是跟郭宠搁这儿咬文嚼字呢,这律呢…本来就是这么说的,对象说的是匈奴,是前汉的法律延用的,当时匈奴还是大汉的心头之患呐,其他诸胡…嗯,菜中菜!哪儿需要给他们提上?

后来匈奴分裂,渐衰,附汉而得存,其实呐前面那句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匈奴名义上算是大汉的臣邦,毕竟…象征着单于身份的金印还是汉庭授予的。

而鲜卑尽占匈奴故地,实力噌地就上来了,寇边、劫掠、拒绝和亲一顿操作猛如虎,乃有后边蔡邕上书云甚么“鲜卑强盛、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云云…

然鹅,没有一项完整且准确的法律,能制裁这些通鲜卑者,长期从事法律方面的吏员,其实是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只是不知怎地,一直未上书请改,直到郭宠任职廷尉的第二年…

郭宠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王允,那意思就是——你该不会不知道这回事吧,边看边说道:“光和年十二月,先帝改元中平,大赦天下,二年三月,宠上书陈弟数事,言及鲜卑之强劲远甚匈奴,遂改律,以‘胡人’代‘匈奴’…”

中平二年…

王允心中默念了一下这个年份,这一年,他可记得清楚!

光和七年,他上书弹劾张让与黄巾军私通,结果张让花言巧语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灵帝哪儿真舍得罚他“阿父”?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张让因为此事记恨上了王允,不等王允再次上书弹劾他,他就先给王允整进雒阳大狱吃牢饭去了~

时间呢,正是光和二年…是的,他这一整年几乎都在吃牢饭。

故这改律之事,他还真不知道。

王允曾任过刺史,而刺史是监察官,他是熟知律法的,至于后来么,他官位都丢了,还了解这些干毛?待他重新入仕的时候呐,何进又在不久后卒于宦官之手,雒阳动荡…

会天子归雒阳,他任尚书令,总揽政事,他是真没有注意到律令什么的已经改了。

好吧,这一条算是行不通了,不过他还有一杀手锏——“不知高德所任何职耶?”

夏侯兰接过这个话茬答曰:“但闻那沿路押运的军官,称其‘高令’,事后某也问了那井陉长,说高德此人乃是高邑令。”

王允微微一笑道:“袁绍为渤海郡守,高德为高邑令,何以定绍罪耶?”

这算是这次决案中看起来最大的bug,就是他渤海太守,凭什么去指挥常山国的高邑令?没有证据可不要瞎说嘛~

郭宠对此是有说法的,他不去想为什么王允这么去较真儿,只是指着甄奂,对着王允不卑不亢地回复:“此,人证也。宠决案可不是没有依据,若是那袁绍觉得他怨了,尽可上诉,宠只讲凭证!”

当然不只是人证,但是能拿出来说的只有这个,最重要的完全就是自由心证了,那便是汉律有坦白从宽的情节,甄奂的结局本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枭首弃市,但是他坦白的话,视情节或可减轻为“髡钳城旦舂”。

何意也?髡钳城旦舂是文帝改革徒刑之后的刑罚,自死罪下,髡钳城旦舂是最重一级的。饶是如此,也比文帝前的刑罚轻上太多——之前是动不动肉刑加无期,自文帝改革后,最重也就是剃头加带铁项圈,刑期也只有六年。

也就是说,甄奂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当然他若是不想被弃市,就只有老老实实交代,故郭宠认为甄奂说的是真的。

当然这也是郭宠的经验之谈,他见得多了,知道像这种人,最想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

“单口只言也可为凭证?那若是此獠攀诬老夫,那郭廷尉是不是该给老夫槛车下狱?”王允仿佛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一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