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3章 惊悉真相(第二更)(2/3)

作者:小黑醉酒
的举动没有引起外界丝毫的怀疑,这在大家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随着宣德帝出殡日期的临近,京城里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压抑。

谁都清楚,宣德帝出殡后将商讨太子登基的事宜,可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越王声威日盛,这使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忐忑。

宣德十年二月初一,京城万人空巷,所有的百姓都齐聚街头给宣德帝送殡。

出殡的队伍要走东华门,前面是举着各式器具的引导队伍,后面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的灵柩,再后面跟着后宫妃嫔和满朝武,车轿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哭声震天。

当灵柩出现后,百姓们纷纷下跪送别宣德帝,不少百姓失声痛哭,不得不说宣德帝在位的这十年是大明立国后最好的十年,可谓国泰民安,百姓们都得了不少实惠。

值得一提的是,抬灵柩的七十二名杠夫在出殡前要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即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重,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

按照定制,走在引导队伍最前面的是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一千六百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十分威。

抬棺木的扛夫皆身穿孝服,都是人高马大之辈,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轮流抬送。

另外,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如果细算的话,整个送葬队伍达十几里,从京城到天寿山宣德帝的景陵有百余里的距离,因此每隔一段路程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而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预感到自己的病情难以康复,于是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于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动工。

内廷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

宣德帝出殡的时候,景陵只不过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工。

历史上,宣德帝的景陵于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顺七年才修建完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景陵修建完毕后,其神道从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约三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

陵宫朝向为南偏西,占地约两万五千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李云天夹杂在太仆寺送葬人员里面,脸上的神色无比哀伤,按理说他现在的身份是平民无法参与送葬,不过为了尽君臣之谊他还是要送宣德帝最后一程。

出城十里后张太后和孙皇后停了下来,领着后宫的女眷在此拜别宣德帝的灵柩,灵柩将由朝臣们护送到景陵下葬。

由于行程缓慢,故而五天后才抵达景陵,在太师张辅的主持下众人叩拜宣德帝的灵柩后将其送入陵墓中,宣告着大明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新时代的到来。

二月初七,送殡的朝臣们相继赶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后将要参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的大朝,届时将商议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关总兵、诚勇伯薛义赶来了京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同薛义前来的还有五万山海关守军,原来孙皇后以太子的名义用钧旨从山海关调兵前来,连张太后事先也不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