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靖难之役2(2/3)

作者:麻辣教师
能袭破盱贻,控阻盛庸于南岸。此时,朱棣已经显得胜券在握,他表示:“凤阳楼橹完,淮安多积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胜直趋扬州,指仪真,则淮、凤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果然,当北军攻克扬州之后,建文帝立刻慌作一团,派遣庆成郡主来朱棣军中求和,朱棣冷笑道:“我连太祖封给我的燕王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割地呢?”下令不许。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叛降朱棣,朱棣军力大增,六月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以海艘迎战,败绩,*攻破镇江,次日攻破龙潭,南京已经指日可下了。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帝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nad2(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旦事情有变,建文帝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帝遂寝其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帝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惊惶不定,以妇人之仁来用人行政尚且不测,更不要说身临险象横生的政治深渊了。比之乃祖十分之一不及。

当建文四年六月之间,朱棣亲领大军南下,直逼南京时,建文帝彻底慌了,他加派大臣李景隆、茹瑺等人用方孝孺之计许以割地求和,朱棣此刻别有一番议论:“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籓。”通篇都是借口,只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不可能再作什么燕王了。而是要君临天下。

适时,朝廷内外混乱不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徐达的幼子徐增寿、驸马都尉王宁、谷王朱橞、曹公李景隆就是其中主要分子。徐增寿和乃兄徐辉祖截然不同,他和这位谋反的姐夫关系最好,朱棣造反时,他竟然特立独行的上表说:“燕王先帝(太子朱标)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而后,数次把南京的虚实报给朱棣知道,特别是闻听朱棣渡江在即,更加卖力,终于被建文知晓,建文这时倒是来了能耐,亲手把徐增寿斩首于殿前,而驸马都尉王宁下狱论罪。后来朱棣进京,感于增寿为自己殉难,特加封定国公,食禄2500石,累世增封,班列功臣之首,直到明朝灭亡,由此可见增寿给朱棣提供的情报的重要性,而建文帝也居然一直容忍这么一个超级间谍在自己的身边,不是昏聩是什么呢?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帝不罪,派守金川门,另有谷王朱橞因为丢弃宣府也派往金川门视事。李景隆实际早就对抵抗失去信心,暗中和朱棣已经沟沟搭搭,朱橞因为同属藩王,而且又是一个李元吉一流的人物,自然不会认真镇守金川门,建文帝用这样的人给自己看家护院,焉能不败?

北军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受到李景隆和朱橞的照顾(李景隆私开金川门)攻入南京,史称“金川门之变”,就此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nad(

朱棣入城之后,一面榜文天下捕捉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等所谓奸臣,一面寻找建文帝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终明一代都是历史之谜,而且一直以来困扰着朱棣。那么,建文到底是死还是逃了呢?

关于这点,《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同时都承认,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死的只有皇后马氏。《明史恭闵帝》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此后,明史作者继续交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官修本《明太宗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则记载说:“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