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零二章 试才(2/4)

作者:麻辣教师
高足方孝孺。这位便是齐泰,还有这位,黄子澄。都是在江南赫赫有名的人物。”

三人齐声说道:“在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见过燕王。”

沈子成的心中忽然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这三个人在历史上最终都是被燕王诛了九族的。而正是因为自己在大明朝的出现,把历史拉得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不管将来的事怎么样。这三位至少是和燕王在今时今日已经有了相会。接下来的发展,就要各自看他们的命运了。三个读书种子,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要是能活下来,还是活着吧。中国,真正有骨气的文人,越来越少了。

朱棣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一听沈子成的介绍,就明白了。这是沈子成有意把几个饱学之士引见给自己。朱棣心头也有些感激,不久,他就要去就藩了。可是这么多年在京都,自己的班底少得可怜。就算把道衍大师算在内,也未必能组建一个小内阁出来。当然,想拉拢官员,以朱棣的地位和权势并非什么难事。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的人才,那是少得很啊。却不知道这三位到底怎么样。

朱棣的脸上展开了笑容,笑呵呵的对几人说道:“都快请坐吧。虽然在外边我要摆个燕王的架子,但是熟悉本王的人都知道。我哪里有那么多架子。尤其是宋濂先生,那也是本王的老师。说起来,我和方兄还是同门师兄弟呢。”

沈子成暗暗好笑,朱棣还真是自来熟啊。不过他这么一说,整个气氛一下子就活络开了。齐泰等人之前最多也就是和四品官员打过交道,哪里见过燕王这么高级的人物啊。一看朱棣并不摆架子。大家都放下了心,屁股也敢在板凳上放踏实了。

“这几位来年都是要参加科举的。”沈子成率先说道:“依我看来,这几位参加科举,那是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说不准包揽三甲都不一定。呵呵,要是当真能够包揽三甲。将来我回想起来,曾经和状元榜眼探花郎一起座谈,也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啊。”

朱棣眼光一动,没想到沈子成对这几个人的评价这么高,便多留了个心眼,率先问向齐泰:“齐先生。本王不日就要去北平就藩了。不知道齐泰先生对本王去北平,有什么好建议吗?”

齐泰不卑不亢的缓缓说道:“燕王要去北平,从大的方向来说,只要做好两件事便可以了。第一,北平是北方门户,抵御蒙古人入侵的最前线。燕王去了北平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部下打造成大明最强大的精兵。不但要能守住国门,最好是能够主动出击,不断将蒙古人往北方贫寒之地驱赶。让他们再也没有进犯中原的能力。”

沈子成也是心中一动,齐泰的见识果然不错。其实朱元璋先让秦王、晋王和燕王就藩。这三个人分别在陕西、山西和河北。这三个地方的万里长城沿线,是抵御蒙古人的最前线。三个皇子就要肩负起保卫中原千千万汉人的重担。去了北平之后,什么治理地方,什么财税收入统统都是扯淡。先拉起一支精兵,训练自己的强将,打怕了蒙古人才是最重要的。

“哦,齐先生,那第二点呢?”朱棣显然对齐泰十分感兴趣,马上追问道。

齐泰接着说道:“练军为首,用计并行。蒙古人在被皇上领军赶出中原之后,四分五裂。早已不再是当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各个部族之间勾心斗角。燕王若是能够分化瓦解蒙古人,让他们自相残杀,待到合适的机会,再突然出兵,打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足可以保边疆多年平安。最重要的是,蒙古人虽然残暴,但是燕王若是能够用武力震服他们,让这些蒙古人心服口服。他们未尝不会成为明军之中一支强大的铁血骑兵。”

沈子成差点就要给齐泰鼓掌起来,他说的这些,跟朱棣在历史上对蒙古的做法,几乎同出一辙。看起来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