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
旌旗如林,正中一面上写“吴**师孙武”的大旗下,孙武站在一辆战车上目视前方,伍子胥和伯噽的战车跟在不远的身后。
如今的孙武已从一名平头百姓一跃成为了吴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吴国大将军,号军师,论朝中地位仅次于伍子胥,就是提升最快的大夫伯噽也屈居其下。
在伍子胥的七荐之下,经历百折千回,阖闾终于给了他一个一展军事才华的舞台。
初入吴国第一战,灭徐国。
徐国是一个古老的东夷国,自夏朝建国,在中国历史上神奇地存在了1649年,徐姓鼻祖。其国多次南迁,最后来到淮水和泗水岸畔,定都徐城。
徐国起初很强大,到了周朝才沦落为一个较小的子侯国家,国力变得羸弱,依附于强大的楚国,在周边几个大国的阴影之下生存,如履薄冰。
之所以没有按照伍子胥的心意第一时间攻打楚国,却攻打邻国徐国,还是源于阖闾篡位带来的后遗症。
当初伍子胥以一网除三翼之计支开了王僚的两个弟弟掩余和烛庸,让二人率兵攻打楚国。后来二位吴国公子中了楚国司马沈尹戍的计,被困在楚国潜邑,好不容易突围出来,掩余逃到了徐国,烛庸逃到了钟吾国。
二人如庆忌一样,对阖闾怀恨在心,时时刻刻想着打回吴国。
孙武与伍子胥商量之后,决定伐楚之前先除内患,而后外征。还有一点,打下徐国还有一个好处,等于从侧面打开了进攻楚国的通道。
那个时候的伍子胥就如同基督山伯爵,复仇之心火热,然而头脑却异常清楚。他明白复仇不能急于一时,便同意了孙武的建议。
与阖闾一说,正中吴王下怀。
可是出兵讨伐它国总要有个理由,周朝礼仪那一套到了春秋末期虽然已经成了摆设,但还没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况且,徐国毕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老祖级别国家,师出无名必定会遭到来自各方舆论的谴责,以后对吴王称霸不利。
于是孙武进献一计,先礼后兵。
方法是,让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二人。徐国目前的国君章羽的母亲是吴王僚的妹妹,而且两国倚仗强大的楚国撑腰,必定不从,那样就有理由出兵了。
吴王依计而行。
果然不出所料,吴国使臣到了两国索要二公子。章羽不忍心看到掩余被杀,于是派人通风报信,掩余如丧家之犬般急惶惶地逃离了徐国,路上遇到了同样遭遇的烛庸,二人商议后投奔楚国。
吴国一天天强大起来,这时的楚昭王已经嗅到了吴国扑面而来的威胁气息。
可是楚国自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国土辽阔,相应的战线拉得太长,全力拒吴的话,必然为虎视眈眈的老对手晋国所趁,不管的话,吴国就像一头时刻盯着的饿狼,指不定什么时候咬上一口。
二人来的正是时候。
楚昭王不禁大喜,暗道:“二位公子怨恨阖闾必深,宜趁其落魄时厚待,二人必以死相报。”
敌之所恨,我之所用。
于是,他安排二人居住在舒城,并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赏赐给他们,让两人训练兵士抵御吴国。
国与国之争,容不得半点仁慈。
徐国这样做,吴国喜闻乐见,如此一来就有了出兵的借口,一个三部曲计划随之开启,那就是先破徐,再灭钟吴,继而取舒城。
当即,阖闾命孙武为统帅,伍子胥和伯噽为副帅,率领一万精兵进行第一步,起兵伐徐。
打徐国是孙武入吴后的第一战,孙武十分清楚,朝野上下无数双或嫉妒,或置疑,或不屑的眼睛正看着呢。
这一战,不容有失。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