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二章、杀气(2/3)

作者:赤军
究算高门出身,八品起家比较合适。

钟声不敢讨价还价,当即俯首称谢。裴该随即又转向王聿:“王君可肯守尚书郎否?”晋制尚书省下属三十五曹,置尚书郎二十三人,列第六品,其中初履任者称“守尚书郎”,一年期满,通过考核,乃为尚书郎,三年期满,通过考核,乃称侍郎。目前尚书省事虽繁剧,乃是因为人员不足,倘若人手足够,就管辖这一州之地,必有很多空闲。所以裴该一时间没琢磨好给王茂宣什么职务合适,想想他的出身、爵位,六品起家可也——那就先守尚书郎好了,起码文字工作你应该能够承担得起来吧?

谁想王聿却摆手推辞,说:“我无宦意,唯请为兄之家令可也。”哥哥去做官,我帮他管家就好了,我跟着过来,还真不是来求官的。王卓却开口道:“我愿守尚书郎。”

裴该瞥他一眼,微微而笑:“岂非大材小用乎?”以你旧日的品级,这就是降级啊,不大合适吧。

要知道这年月的官员,尤其是高门显宦,惯例能上不能下,除非获罪受谴,否则没有罢免和降级的可能性。你又没什么罪过,我怎么能给你降级呢?

王卓答道:“昔我兄弟弃先帝而走,不能守节殉国,便是罪也,既然获罪,岂可不贬?”随即态度诚恳地央告裴该:“卓唯求为国家效力,尚书郎虽卑,能任实事,心之所愿,还请裴公玉成。”

裴该无奈之下,只得勉强应允。经过这么一番对话,他原本听故事的兴趣也逐渐消退了,又再敷衍几句,便即送客。

王卓兄弟和钟声告辞出来,才要出门,忽见裴氏门吏引着一人匆匆前往正堂。王卓斜瞥了那人一眼,不禁双眉皱起,就对兄弟说,你跟门口等我一下啊,我还有一句话,忘记对裴公说了……

随即手掀裙裾,疾奔而回。裴该听得禀报,心中诧异,急忙接见,王卓直截了当地就问:“适才见贵仆引一人来,似欲求见裴公,不知何许人也?”

裴该略一皱眉,并不正面回答,反问道:“公其识得其人否?”

王卓说我不认得,但——“其人面有阴戾之色,杀意腾起于双眉之间,恐将不利于裴公也,裴公其慎!”

——————————

门吏领进来的这个人,自称名叫裴坦,是闻喜裴氏的疏脉别支,奉命潜来长安求见裴该。

裴该早就想联络老家之人了。他知道裴氏本支和主要几个分支虽然流散各地,那是因为出仕为官之故,其他没能当上官的疏脉子弟,多数还都留在闻喜老家,据垒而守。象这种大家族人多势众,即便胡汉占据了河东,也不敢太过紧逼,只要名义上肯归附,多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得他们继续称霸乡里。

尤其是河东还有一个薛家,居于汾阴、董亭一带,其祖薛兰,汉末随刘备入蜀,蜀灭后举族被迁河东,为亡国之孑遗,故此门户不高。但是薛家人不少,也很能打,从胡汉直到前赵、后赵,乃至前秦,始终不肯屈服。要到薛强的时候,据说“总宗室强兵,威振河辅,破慕容永于陈川”,后秦姚兴卑辞厚币,这才征其为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郡公。

薛氏从此与北方政权相结合,到了隋代、唐初,乃成河东显姓——最终出了大将薛仁贵、薛讷父子。

裴家与薛家相互呼应,目前在河东势大难制,胡汉政权仅仅羁縻而已,对于裴该来说,这是将来伐胡的一大助力啊,岂可不加以联络?他从初次入关,北取冯翊的时候,就派人去过寻访了,但因为胡汉防备的严密,数番往使,全都铩羽而归。想不到如今老家倒主动派人过来啦——想想也是,自己破刘曜,进而执晋政的消息,再怎么缓慢流传,也应该传到闻喜去了吧。

这一日王氏兄弟和钟声才刚告退,门上便来禀报,说裴坦求见,裴该大喜,当即传唤。可是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