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卷 合纵连横 第卅四章 亚伯拉罕的子孙(1/3)

作者:狂歌走马遍天涯
第六卷合纵连横第卅四章亚伯拉罕的子孙

和廖仲恺谈论完印度的穆斯林的问题,丁香不得不面对中东的穆斯林的问题。比起印度的穆斯林,中东的穆斯林是她和她的盟友要面对的现实的多的问题。而且,那里是穆斯林的发源地。

穆斯林的诞生分为几种,主要是征服型传播和被征服型传播。比如蒙古穆斯林(帖木尔)和土耳其穆斯林的产生,就是由于阿拉伯地区被他们征服后,征服者接受了伊斯兰的文化和教义,从而成为安拉的子民;而欧洲穆斯林、印度穆斯林等则是由于土耳其和帖木尔的征服而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通过“被征服”这种方式来传播文化,不得不说是伊斯兰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它与顽强的中华文明有的一比。16个世纪以前,中原大地被“五胡乱华”所征服,经过几个世纪的熔炼,最终征服华夏的胡族被华夏所同化、融合;两个半世纪以前,中华大地被满洲铁骑征服,最终满洲人又被儒家文化彻底同化,而拒绝同化的蒙古人则很快就被赶出了中华民族的腹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融合”是后征服时代的社会保持平稳的必然过程,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在比拼完武力之后就开始进入比拼各自文化生存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比拼则更复杂、更能体现民族传承能力和底蕴。而“不融合”的结果,就是民族之间爆发更尖锐冲突。不是被征服者被灭族、就是征服者最终被赶走。

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命中注定就是那样一对天生地冤家,因为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能力都太强了。阿拉伯民族自不用说,漫长的1000多年时间里,不管是征服别人、还是被别人征服,他们始终在传播伊斯兰文化,把穆罕默德的光辉几乎传遍了东半球的各个角落。而犹太民族在这一点上也绝对不是省油的灯。两千年的时光过去了,犹太人历经几次灭国之痛。却宁愿分散流浪到世界各地,也不愿意放弃骄傲地犹太文明。即使再遭到居住地民众的排斥,犹太人也始终不愿意抛弃祖先地传统而溶入他们生活的土地上的种群,因此,不管在哪个国家,他们都遭受苦难。

同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同为闪米特人后裔的分支,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注定成为生死的冤家。不管在这个时空,还是在那未知的另外一个时空。

以色列取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这片阿拉伯腹地地主人后,这场恩怨纠葛的斗争正式拉开了帏幕。

1906年12月15日,水深火热中的土耳其军队前线统帅艾哈迈德-阿里黯然下达命令,摩苏尔、巴格达行省前线的土耳其军分散突围、退回土耳其本土。对于阿里这样级别的将领来说,他自然知道自己所下的这道命令的实质就是全军溃散。铁血老帅黯然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时,悠然享受完一顿丰盛地土耳其烤肉后,从容饮弹自尽。

20多万土耳其大军最终只逃回本土6万多人。而3个最精锐的近卫师基本全军覆灭。弹尽粮绝、士气涣散的土耳其军队往往整师整团的向他们遇到的以色列军队投降。

土耳其人已经丧失了战争的潜力。他们失去了有战斗力地部队,糟糕的财政状况也已经让国家濒临于破产,所有欧洲的银行都拒绝再贷款给奥斯曼苏丹陛下,而以往苏丹最大的债主犹太人更是早就与他反目为仇。而这场战争的惨败更是让苏丹民心丧尽。在这个民生凋敝、腐败到根的老帝国里,人们一直忍受着苏丹的统治,因为苏丹不仅代表君权。也代表着神的庇佑,可是现在,苏丹已经明显无法再庇佑这个国家,往昔的荣耀已经不再,只剩下屈辱和失败。腐败无能的奥斯曼贵族阶层更是遭受到民众无声地反抗,整个帝国暗流涌动,巴尔干半岛上地周边国家也蠢蠢欲动,风雨飘摇中的帝国成为建筑在沙滩上地房子。

12月27日,苏丹特命首席谈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