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三章:京城四大才子(1/2)

作者:大铅球
包拯此时气定神闲的站了起来,堂上所有宾客见包拯站起,都注目过来,这一刻包拯成了绝对的焦点。

包拯走到文彦博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文彦博却是做了一个鬼脸,闪到一边去了。包拯却是平静的提起文案上的湖笔狼毫,蘸了墨水,下笔如神,顷刻间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跃然纸上:

希仁,胸无瀚墨,一介书生。承蒙皇恩,授予实职。今天下明朗,四海升平。然奸邪歹恶,欲破清朗乾坤。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太平之世苦难得,怎容奸邪轻践踏。余自称青莲之心,效隐之廉风,已惩奸除恶为己任,遂做清诗以自勉!一言均赋,四韵已成: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写完后,长吁一口气,将笔置于笔架之上,却是拱手道:“今日本不想附庸风雅,却碰巧丁公子一再邀请,遂将本人为官之志,汇于笔尖!粗文鄙诗,贻笑大方了。”

在场的文坛老者们,看完包拯所作诗篇,久久沉默。待到包拯说完后之后,这才惊觉,顷刻间堂上文人掌声雷动。文人墨客最重高风亮节,丁载信的诗固然奢华,但是却少了精气神。包拯将自己做人的准则融汇与诗篇之中,诗中隐喻颇为精妙,却立刻让诗的意境登顶。

包拯将这首诗写出来,一方面是应付丁载信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却是向朝中所有的官员表达自己为官清廉的决心。大宋朝贪官不少,清官也不少,但是清官大多被权臣打压,包拯此时孤军奋战,他就是要让清官们知道自己的心意,日后才能团结这批真正高风亮节的人,不至于腹背受敌。

堂上的文人此时议论纷纷,都称包拯之作为千古一绝。在上首主座静观许久的八王爷,此时啪啪的拍起掌来。

他走到文案前将包拯的诗篇看完后,才开口道:“本王早就听说包拯你为人与众不同,所以才特意邀请你过来。今日看了你的文采后,更是认为你是个人才。不过载信文采也一样是惊才绝艳,包拯你带来的这位小兄弟更是古灵精怪。大宋有你们这些后生晚辈,就是大宋之福。”八王爷作为主人,自然不乐见宾客相斗,当即打了个圆场,缓和一下气氛。

八王爷这时候顿了一下,却是转了语气,开口道:“包拯,本王府上可是有一位你认识的故人,今日你可不能驳了本王面子,一定要去和其一见。”

包拯眉头一皱,已经猜到八王爷口中的故人到底是谁了。当下只是点头同意。八王爷见包拯同意了,这才转身对众多宾客道:“本王与包拯有些私事,诸位继续吟诗填词,定要把那诗集写满,方才尽兴。”

堂上众位文人雅客听了八王爷这一席客套话,都是文绉绉的回应。八王爷寒暄之后,这才带着包拯往内堂而去。

堂上的文人本来就是因为有八王爷在场,出于谦让,没有出手。八王爷一退场,当即文人们都按捺不住,一时间场上诗篇一篇篇的写出来,自然更是不乏上等诗篇,但是因为有包拯那明志之诗在前,很多诗篇在此都有些黯然失色。

公孙策本就文采飞扬,被文彦博一怂恿,更是作了数篇诗文,却是在文人墨客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包拯、丁载信、文彦博、公孙策,大有后生晚辈中平分秋色之势。更有好事之人将四人称为京城四大才子!

客堂之上是热闹非凡,此时的包拯却是被八王爷带着穿过那静怡优雅的曲折回廊,两人走了许久才到了一个静怡的人工湖边,一座精致的浮桥从湖边往湖中而去,因是夜晚湖中雾起,隐隐约约能看到湖中有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