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二十九章 似乎(2/3)

作者:辈水车薪
之墓。左右提一对联,上联书曰:文章起海内,下联书曰:品节冠临川。据史载,此碑是清末临川知县江绍棠为其树刻。望着这存留的石碑,依稀浮现汤公的生平遗事。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字,义仍,号,若士。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对当时的戏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汤公少年时代就文名大驰,当朝权贵张居正想让儿子与汤公同中三甲,以提高儿子的声望,而汤公却耻于与小丑为伍,断然拒绝奸人的拉拢,正因为他不肯阿附权贵,直到30岁才中进士,做得一些不甚重要的小官,又因他经常上书讽议权贵的飞扬跋扈,便屡遭贬黜。尽管如此,他毫不畏惧,对日趋腐朽的明王朝一如既往地投笔杀伐,有诗为证: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酸骨,黄金应与筑台高。直捣皇威禁区,何等淋漓畅快!后来,他因此被贬浙江遂昌知县,竟在除夕放囚犯与家人团聚。这样一个施惠于人民的大贤,却在权贵们的逼迫下,不得不弃官隐居。也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使他成了一位“为民小作”的不朽的戏剧家。

汤公自云:“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这是他对自己作品最精辟的评价。的确如此,《牡丹亭》不但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幸福,呼吁个***的戏剧主题。作者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等浪漫主义手法以及优美动人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如三月的杜鹃声声啼血!试看三春归尽时,香魂一缕随风散!这摧心断肠的戏词,曾唤起世间多少有心人深切的共鸣,叹人间唯有情难诉!

我于汤墓前伫立了多久已浑然不觉,雨又大了起来,除了雨伞尚能遮蔽的头部,其余尽皆湿透了。此时,墓园的游人或已散去,或躲于树下亭中避雨去了。只有我痴痴地默立于汤墓前,任我的泪水混着雨水潸然而下。偶一回头,发现墓旁六角亭内的几个游人在向我指指点点,想必是在嘲笑我这个疯子吧!意识到这难堪的局面,便不由自主地逃离此地,前往桥头西大街,接着拜谒汤家玉茗堂。

冒雨前行半小时,便到了汤公故居遗址玉茗堂。刻着“汤家玉茗堂”的长条石迎面映入眼帘,这里到处修缮一新,高大的剧院,把玉茗堂映衬的愈加辉煌,一种怀古誉今的幽情又袭上心头。现代剧作家田汉在访玉茗堂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只把歌场当战场,先生何止善文章,十年一剑磨成日,再拜谒汤家玉茗堂。是啊!哪个朝代都会有几多志士贤才浩劫于权贵的淫威,田汉其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今他寄希望的那柄利剑终于得以磨成,它寒光闪闪,它利刃锃锃!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截断了历史的精神枷锁,斩除了横行的时代小丑,戏苑的百花又盛开怒放!艺术的砥柱又焕发青春!三春归尽终有时,春色浴满玉茗堂!我兀自站立于玉茗堂前,古往今来的世事哟,让我看到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我的心结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不是吗?多少年来压抑心头的疑问和忧思,都以眼前的光辉现实做了最好的终结!历史总是很耐心地等待着正义者的胜利,汤公的生平或许会给我们一些这样的启示。

天上的阴云已渐渐散去,金灿灿的太阳照耀着太空大地,一派勃勃生机。翠欲滴的树,万紫千红的花,编织着绚丽的色彩世界,像是我童时的梦。

随即无方向地散步,以遣散心中的无名阴影,忽听到抚州艺术剧院管弦声声,唱词袅袅,剧院一位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